贞观二十一年,唐太宗坐镇翠微殿,询问大臣: “自古帝王虽平中夏,不能服戎、狄”的原因?接着自谦一番,说自己才不及古人而功业过之,不知其故,令群臣各自尽情以实相告。群臣异口同声,一片赞颂。唐太宗不满意这种不着边际的答复,自行总结了五条成功的经验,其中第五条是“自古皆贵中华,贱夷、狄,朕独爱之如一,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。” “皆依朕如父母”是有来历的,贞观五年,契芯何力曾说太宗是“华夷父母”,这些当然都是溢美之词。不过,他总结了自己在民族政策方面与过去君主的传统做法不同,是符合事实的。其“爱之如一”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。
第一,对汉、夷被俘劳动人民同样予以赎取、给粮、给复。对被压迫的汉、夷人民能否同等予以照顾,这是最能衡量唐太宗的“爱之如一”的民族思想。贞观二十一年六月,他下诏回顾了隋末丧乱,边境百姓多为少数民族贵族俘掠的情况,指出当时族属铁勒的薛延陀归附了,应派遣使节到燕然都护府,通知其属下的都督, “访求没落之人,赎以货财,给粮递还本贯”;又指出由于薛延陀的投降,曾被其奴役的室韦、乌罗护、靺鞨三部劳动人民“亦令赎还”。可见,被薛延陀俘掠为奴的有汉、夷各族劳动人民,唐太宗不厚此薄彼,而是一视同仁,皆以钱财赎还。而且,赎取汉夷人民的人身自由之后,还对他们接济粮食,对汉族“给粮递还本贯”;对夷族也发救济粮。如贞观四年,唐太宗指示李大亮“招慰”散落在伊吾的西突厥种落,李大亮遵旨, “于碛口贮粮,来者赈给”。此外。对归附的汉、夷人民都有免服徭役的同等优待。如汉民“没落外蕃投化,给复十年。”“四夷降户,附从宽乡,给复十年。”